“中国茶”如何走出去?大咖云集福州,建言献策!
茶友网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中国茶”如何走出去?大咖云集福州,建言献策!

作为首届中国茶叶交易会系列活动之一,中国茶产销升级发展高峰论坛2022年12月30日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行。全国的目光再次聚焦福州,会场内外,“标准制定”“走出去”“国际贸易”等关键词,不断被提及。

2021年,中国茶叶产量318万吨,占据世界总产量的49.26%。与大产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进出口贸易量,仅占比约10%。为何贸易量占比不高?又为何作为茶叶生产的大国,每年还有近5万吨的茶叶进口量,且进口量还在持续增加?

借此论坛契机

全国茶界专家、学者

云集福州,共商茶事

为“中国茶”如何走出去建言献策

根基需提升茶叶质量安全

“制约中国茶叶出口的最大瓶颈之一,依旧是农药残留问题。”论坛上,以视频形式参会的中国茶学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一语中的,一下子引起了不少业内专家、茶企茶商的共鸣,大家纷纷打起“十二分精神”仔细聆听。

这个问题,包含着中国专家、学者对国际标准中干茶农药残留量制定的一些“质疑”。这些年,陈宗懋做过很多努力,通过大量科学实验、磋商交流,希望扭转国际以入口食品标准制定干茶农药残留标准的“不科学”看法,并积极推动相关标准改革。

同时,陈宗懋也在多个场合强调、呼吁“打铁还需自身硬”。陈宗懋建议,可以在产前大力推广绿色精准防控技术,停止高水溶性化学农药在茶园中的使用;产中,用电能替代煤炭等传统燃料,推动茶叶加工燃料清洁化改革;产后,可加快产品包装物升级换代等手段,多角度减少污染,全方位提升我国茶业质量安全水平。

此外,做好茶叶品控,还需数字化手段加持。福茶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何开杰以“福茶网”建设为例,展示当下福建在茶叶质量检测的数字化尝试。“通过空间遥感等技术手段,获取茶叶长势、土壤质量等数据,形成茶产业数据‘底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茶叶生产安全质量。”

硬件制定标准才有话语权

“如果不主导国际标准,我国茶产业会损失多少?”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孙威江一上场就抛出了这个问题。

“标准是贸易运行的基本规则,是个硬条件。”孙威江表示,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贸易出口国,但一直以来,我国不少产品是按照西方发达国家制定的标准生产,往往承接了价值链最低的生产端。

据了解,由于历史原因,在过去,红茶、绿茶等茶类的国际标准制定工作都是由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专家发起主导。

“但乌龙茶的标准制定,由我们自己说了算!”2022年9月,由孙威江为召集人组建的ISO/TC34/SC8/WG7(乌龙茶工作组)研制的《乌龙茶——定义与基本要求》历经15年的酝酿,在ISO(国际标准化组织)正式发布,这标志着中国乌龙茶产业赢得了国际话语权,为福建茶产业争取了相匹配的国际地位。

“这是首个由我国提出的茶叶类产品国际标准。”孙威江表示,通过参与制定国际标准,能有效地推动中外标准协调兼容,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有助于我国产品和服务顺利进入国际市场。

当前,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茶叶标准化工作不仅在国内获得了稳步有序的发展,参与ISO国际茶叶标准化活动也更积极、更活跃和更富成效。

值得关注的是,自2017年以来,中国代表团已经连续3次在ISO/TC34/SC8茶叶国际标准化会议上提出了关于“茉莉花茶”项目的建议。“希望通过在国际标准‘舞台’的不断发声,提高我国茶叶在国际的影响力。”孙威江说。

破局构建国际化贸易平台

论坛上,一组中国茶叶出口国家的排名,令人唏嘘。对比百年前,英、美等曾经的中国茶叶出口大国,如今已被摩洛哥、乌兹别克斯坦、加纳等国家所替代。

“显然,目前‘中国茶’出口的一大现状在于市场布局不尽合理。”中华茶人联谊会常务副理事长危赛明指出,全球190多个国家与地区,目前出口的国家和地区在120多个。我国茶叶出口多集中在发展中国家,中东、英国、东欧等一些大进口国(地区)和高消费国(地区)市场占有率低。

危赛明认为,其中的制约因素,除了陈宗懋等专家已提及的农残、标准等问题,一些大型茶叶龙头企业在国际各大区和主要国家缺少工厂与销售网络也与之密切相关。

对此他建议,在市场拓展方面,需发挥政府相关部门和行业组织作用,建立大宗茶产品标准化体系,建立茶叶拍卖市场、期货市场,构建国际化的茶叶贸易平台,进一步确立我国茶产业在国际市场的定位。

面对4万多吨的茶叶进口数据,危赛明表示,这部分的增长,是国内新式茶饮需求大量增加的一个显著反应,同时也释放出了一个积极信号,新式茶饮可成为中国茶产业持续发展的发力点之一。

来源:福州日报,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